国外仪器中国造同陷质量门,技术保密成祸首 |
编辑:杭州德立信液压有限公司 字号:大 中 小 |
摘要:国外仪器中国造同陷质量门,技术保密成祸首 |
近年来,随着国内仪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,但由于国内分析仪器科研及技术创新的落后,长期以来,高端精密分析仪器仍然依赖进口。为了开拓市场,同时,通过大幅度降低仪器的制造成本,以求在价格上更具与国内仪器厂家分庭抗礼的实力,众多国外仪器厂家以其先进的技术、雄厚的资金、顶级的品牌效应纷纷选择到中国国内投资设厂,然而,事与愿违!
仪器国产化固然是好事,一方面可以近距离接触先进技术,培养一批本地优秀人才,填补国内高端仪器市场,还可以增加就业等等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诸多,国外顶级品牌的高端仪器一旦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,虽在价格上有了优势,但质量上却不尽人意。日本的岛津到了苏州,质量就远远比不上原装,因此有人说“不管再好的牌子只要到国内生产,牌子就得砸了。”这种说法固然偏激了,但也很直接的反映了国外仪器的“国产化”后颓废的现象。 国外仪器品牌变身中国造,质量何以出现如此大的逆差? 首先从技术方面来说,技术是决定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,但是国外厂商出于技术保密,一些影响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如精密加工技术、密封技术、焊接技术等并不肯轻易外泄,这也是出现逆差最重要的原因所在。国产化的国外仪器未必就是原产品技术一致,导致产品的性能不够稳定和可靠。同时,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慢,国内厂商缺乏对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,不能独立地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,往往通过引进外国技术来实现一代产品的更新,引进后又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。 其次,对生产细节的不够重视也是一方面,如穿板螺栓的长度、材质、甚至两边的出孔长度都需要一致,一个阀门14孔,28个出口,必须整齐划一,这样,受力才会均匀。而国内流水线上的技工很难具备这样的技术,对细节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了精密仪器的粗糙。 在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质方面,国外一般都会由统一的学会进行培训和考核,而国内开展人员培训和资质认可的部门太多,过于分散,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,很多公司对生产一线的员工并未做过系统培训。国外也许那些工人没有受过大学的教育,但是他们受过职业技术教育,规定的程序会一丝不苟做到位,而我们的工人则达不到。 最后,国产化质量下降和成本控制有关,国产化的仪器主要卖给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,在目标市场地生产,肯定有一些非核心部件国产化,这样制作成本就会大大降低。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厂家的第一目的,得过且过,对质量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。 国外仪器中国造固然在价格上具备了优势,技术等多方面的断层也给其自身品牌带来了恶劣的影响,很多国外品牌入到中国质量就下降了,同时也包括售后服务。 |
上一条:市场达70%环境试验设备市场前景广阔 | 下一条: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的转变 |